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,餐廚垃圾產生量日益增多。合理處理餐廚垃圾,對環境保護、資源利用意義重大。以下為您詳細介紹常見的餐廚垃圾處理工藝流程。
收集:在城市各餐飲場所、食堂等設置專門的餐廚垃圾桶,分類收集餐廚垃圾。部分地區采用智能收集設備,可實時監測垃圾量,便于合理安排收運。收集人員定期將垃圾集中至收集點,確保垃圾不落地,減少污染。
運輸:使用專門的餐廚垃圾運輸車輛,這些車輛具備密封、防滲漏功能,防止運輸過程中垃圾泄漏、異味散發。車輛按規劃路線,將收集的餐廚垃圾運送至處理廠。運輸過程通過 GPS 定位系統監控,確保運輸規范。
分揀:運至處理廠的餐廚垃圾首先進入分揀環節。通過人工或機械分揀,去除其中的大件雜物,如餐具、塑料瓶、包裝袋等,防止損壞后續處理設備。
破碎:經分揀后的餐廚垃圾進入破碎機,將其破碎成較小顆粒,增加物料表面積,利于后續處理。破碎程度根據后續工藝要求調整,一般控制在一定粒徑范圍內。
除油:由于餐廚垃圾含油脂較多,需進行除油處理。常用方法是利用油水分離器,依據油水密度差實現分離。分離出的油脂可回收加工成生物柴油等產品,實現資源再利用。
機械脫水:
螺旋壓榨脫水:利用螺旋軸旋轉推動物料,因螺距和直徑變化產生擠壓力,使水分透過篩網擠出。可將餐廚垃圾含水率從 70% - 85% 降至 40% - 60%,設備緊湊、操作簡便,應用廣泛。
離心脫水:通過高速旋轉轉鼓產生離心力,使固體顆粒甩向轉鼓壁,水分分離出去。脫水效率高,但能耗大,對設備密封性要求高。
加熱脫水(可選):對于一些需進一步降低含水率的情況,可采用加熱脫水。在一定溫度和壓力下,使物料中水分蒸發,達到深度脫水目的。此方法能耗較高,通常結合機械脫水使用。
厭氧發酵:脫水后的餐廚垃圾進入厭氧發酵罐,在無氧條件下,通過厭氧微生物作用,將有機物分解轉化為沼氣和沼渣。沼氣可作為清潔能源,用于發電、供熱或提純為生物天然氣;沼渣經過處理可制成有機肥料。厭氧發酵過程需控制溫度、pH 值、碳氮比等參數,確保發酵高效進行。
好氧堆肥:將餐廚垃圾與調理劑(如木屑、秸稈等)混合,在有氧環境下,借助好氧微生物活動,使有機物分解腐熟,形成有機肥料。過程中需定期翻堆,保證氧氣供應,控制溫度和水分,一般經過數周時間完成堆肥。
能源利用:產生的沼氣經凈化處理后,可用于燃氣鍋爐供熱、燃氣發電機發電,滿足處理廠自身能源需求,多余部分并入電網。也可進一步提純,使其符合車用天然氣標準,作為汽車燃料。
肥料生產:厭氧發酵產生的沼渣和好氧堆肥制成的肥料,經質量檢測合格后,可用于農業生產,改善土壤結構,提高土壤肥力。
餐廚垃圾處理過程產生的廢水含有高濃度有機物、油脂和鹽分。一般先通過隔油池去除油脂,再采用生物處理工藝(如活性污泥法、生物膜法)降解有機物,*后通過沉淀、過濾等深度處理,使水質達到排放標準,排入市政污水管網或回用。
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廢氣主要含硫化氫、氨氣等惡臭氣體。通過收集系統將廢氣引入除臭設備,采用生物除臭、活性炭吸附、化學洗滌等方法去除異味和有害氣體,達標后排放,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。